Month: June 2013

  • [三師會] 囍帖街變囍歡里

    [三師會] 囍帖街變囍歡里

    1. 中國經濟恐慌及陰謀論
    2. 囍帖街變囍歡里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三師會@Ragazine網台大典

    三師會@Ragazine網台大典

    (內容可能含有少量粗俗用字,慎入!!)

    md50


    節目:網台大典 (第五十集) (Free !!)
    日期:2013 年 06 月 24 日(星期一)
    主持:Calvin、夏薩特、遲D瞓、無名、Jacky、Dick
    嘉賓:Tommy、John、庫斯克(Kursk) (三師會)

    第一節: 七一音樂會與RubberBand, 三師會節目緣起
    第二節: 直播收視比較2, 謎米新節目, 教主+陳雲, 內地學生
    第三節: 七一.最後召集!

    http://www.ragazine.com.hk/index.php/programmes/cultural-life/iradio-ceremony/1666-md50

  • 為什麼RubberBand會遭人抨擊?

    為什麼RubberBand會遭人抨擊?

    所謂RubberBand事件,簡單而言,其實就是一隊流行樂隊參演了一場回歸紀念演唱會(但主辦單位卻指是次演唱會背後其實另有訴求,詳見下文),而觸發樂迷不滿的事件而已。

    在部分人心目中,這事連日來成為坊間熱議話題可能是小題大做,但當我們細心分析,定會發現這件本來只應放在娛樂版的事件,其實正好折射出香港近年獨特的社會狀態。
    誰說搖滾樂隊一定要反建制?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搖滾樂隊反建制「是常識吧」!但其實,經驗告訴大家,當搖滾樂隊進入商業社會成為大眾流行文化商品之後,往往會喪失其「顛覆性」,以本地樂壇為例,最經典的莫過於當年Beyond開宗名義的以「再見理想」一曲道明自身的處境。
    作為一種音樂類型,經過唱片業界多年馴養過後,全球各地的搖滾樂亦早已出現異化的狀況──不少出道時以搖滾形象示人的樂隊,為了吸引更多主流樂迷的支持,早已化身為成以「搖滾民謠」(Rock Ballad)或「流行搖滾」(Pop Rock)為主打的樂團──他們只保留了「搖滾樂」的曲風或技法,但內容上卻是一般主流音樂常見的情歌或生活體會,而非傳統搖滾樂常見的社會批判。今次事件的主角RubberBand及與其同場演出的Mr.,正是當中的好例子。
    為什麼RubberBand會遭人抨擊?
    聰明的讀者應該會發現,若上述的道理成立,所謂RubberBand事件便顯得更加無謂了──在香港主流文化工業生產線上出現的所謂搖滾樂隊,不過是商業包裝而已,大家又何需太認真?
    問題是,在芸芸步入主流樂壇的年青樂隊之中,RubberBand向來予人之印象都頗能保持搖滾樂反建制文化精神(儘管其曲風較同期樂隊更Rock Ballad/Pop Rock),例如今次事件中不停被人引用「睜開眼」一曲當中便有「尚懂得公正 尚靠每雙手拼命 做假的不買帳 尚在夏季那夜燭光照樣」等反映香港社會核心價值的歌詞,而RubberBand去年參與反國教集會並參與演出一事,更為人津津樂道。
    一隊曾經令樂迷滿有驚喜的樂隊,竟然參與和七一大遊行時間幾乎完全重疊之「維穩演唱會」並擔任表演嘉賓,對於自去年被電視劇「天與地」薰陶,認為搖滾樂其實可以/應該言志的年輕人而言(詳見Is this city dying?),其落差之大實在難以釋懷/諒解,其情況猶如一直以帶有社會批判意識的麥兜忽然化身成政府宣傳大使後,遭受粉絲大力批評(見從此以後不再看麥兜有關麥兜之變節)一樣,今次RubberBand「中伏」後遭受網路上全方位的攻擊,絕非無法理解之事,而今次與其同場演出的Mr.樂隊並未引來如此巨大的迴響,亦正好解釋觀眾對RubberBand其實仍然心存期望。
    拙劣的公關騷
    事實上,政府利用流行樂手或年輕偶像進行政策宣傳或形象工程並不是新鮮事(見三師會-新類型政府宣傳諮詢),問題是,為何近年港府同樣祭出這「殺手鐧」卻適得其反?
    無可否認,這和政府或特首等一眾官員本身的民望有莫大關連。當年未涉及貪腐醜聞的曾蔭權與MC Jin合作拍攝的聖誕rap歌,雖然同樣成為網民恥笑惡搞對象,但MC Jin所受之壓力和攻擊,遠不及今日RubberBand所承受的。
    可惜的是,梁振英上台至今,一直受個人及其團隊之不利傳聞所困擾,以致民望長期低迷,而其手下或其擁護者更不時發出一些刺激反對者神經的言論,甚至將之實行。例如今年七一遊行期間提供商戶折扣優惠或「主辦」上述針對年輕人的「巨蛋演唱會」,令民怨更大。
    更令人失笑的是,主辦方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拙劣的謊言企圖解釋事件。例如是次演出門票價格異常便宜,其實是源自多名地產商破天荒共同贊助,但奇怪的是,當傳媒就演唱會背後是否帶有政治目的進行提問時,發言人卻聲稱是次演唱會之宗旨其實是向政府施壓,希望政府盡快加建大型演出場地云云。
    類似上述自相矛盾的言行,令本來已經充滿漏洞的公關形象工程出現劇戲性的反效果。以今次RubberBand事件為例,本來是用來吸納年青觀眾的手法,最終卻可能演變成搖滾樂手帶領群眾走上街頭的畫面或鏡頭,弄巧成拙,莫過於此。
    結論(假如我是RubberBand)
    據了解,RubberBand已經承諾把當日的收入捐出及在演唱後參與遊行,但坊間的反應依然負面。依我愚見,RubberBand除了可以考慮在選歌或衣著上表達個人想法(例如穿上具有政治標語的tee表明心跡,甚至故意唱革命歌曲作出諷刺),更值得考慮的是向廣大樂迷承諾下次參與活動時加倍小心謹慎。

    原文同步載於香港電台通識網 http://www.liberalstudies.tv/blog/ls_blog.php?mode=showThread&id=1564&mother_id=642

  • [三師會] 七一佔中維穩騷

    [三師會] 七一佔中維穩騷

    七一、佔中、維穩show、通識政治題目

    延伸閱讀

    三師會-新類型政府宣傳諮詢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香港人,你真的不該死?

    香港人,你真的不該死?

    前言:

    結論是:香港人,其實,你已經死了!

    正文:

    之一

    近日,大家都在談進擊的巨人,而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劇情「很香港」。

    然而,我對於這種源自浪漫主義的穿鑿附會甚有保留。

    因為我知道,香港人並不真正明白日本熱血動漫的大和魂精神。

    首先,熱血漫畫中的主角,即使出身如何低微,也有「被上天選取」(the chosen one)的自覺。

    亦由於這種自覺,劇情才可以發展,主角才會成為主角。

    可惜的是,香港人愈來愈不相信自己可以擔當主角。

    「沒有阿爺,我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

    「還爭什麼,我們又怎可能挑戰財大氣粗的阿爺?」

    我知道,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從來也不算什麼,而歷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故事之所以吸引,正正在於它們的罕有。但問題是,假如我們連當主角的欲望,和信心也失去的時候,我們還憑什麼去當主角?

    主角就是主角,即使我們只能佔領漫畫中的一格,還是動畫中的一秒。

    認定自己無能力對抗巨人的朋友們,我明白你的自知之明,但也請你不要再花心神去看熱血動漫了。何不乾脆直接去看巨人之進擊,欣賞真正的主角如何破壞一個城市?

    之二

    香港的失陷,由味蕾開始。

    正如梁文道在多篇飲食文章中所言,每個不同的地方,總有當地人獨特的口味,例如上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或泰北菜的清爽醒胃,而事實上,各地的飲食習慣正好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乃至其社會文化特色。

    眾所周知,香港人雖以美食天堂名號行走江湖多年,亦常以無國界多元化形象示人,但無可否認,當我們認真的分析香港人的飲食習慣,並嘗試究其老味,你大致會發現香港人根深柢固的文化其實是源自廣東嶺南一帶。

    受英國殖民統治多年,也許令港人的食制滲入不少西洋特色:奶茶咖啡鴛鴦蛋撻西多早午快特常餐ABC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港人成長,而以多元文化國際都會自傲的香港人更不時將刺身泡菜咖哩漢堡薄餅等各國美食放在餐桌上,但我們口中唸唸有詞的四大國粹:粥粉麵飯,其實主要流行於南中國。港式食物四大金剛,即及第粥、魚蛋河、牛腩麵、燒味飯,乃至點心、鹵味等心靈食物(comfort food)基本上全部脫胎自廣東嶺南文化。

    簡而言之,縱使港人貪新厭舊,但我們的文化,仍然根深蒂固。

    可惜,這一切,隨著內地自由行旅客無節制的侵入,已然改變。

    請不要誤會!這裡彈的,不是老掉大牙的天價舖租對食店經營之影響,或地舖可供選購的只剩下名牌衣服珠寶金飾花妝品或成藥,香港人要在旺區找東西吃,必須上樓等一類老調。我想說的,是切切實實的口味改變。

    更不要以為我說的是食店為了討好大陸客而被迫遷就口味。由酸辣粉到重慶燒到麻辣雞煲,一浪又一浪的大陸風湧至,對於香港人而言,其實並不罕見。見證過蘭桂芳蘇豪發展的港人,踏足過金巴利韓國街九龍城小泰國的港人,對於類似之一時風尚亦不會大驚小怪。

    事實上,對於港式飲食文化而言,內地自由行旅客帶來的最大衝擊,正是源於他們對本地飲食文化的一無所知及毫無興趣。本來,飲食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作為旅客,為了了解當地文化,或多或少也會將飲食的過程,視作遊歷的一部分。於是,我們會到曼谷或台北掃街,也會為了一嘗當地佳餚,專誠的前往塔斯曼尼亞或加泰隆尼亞。

    可惜的是,在不少大陸客心目中,香港的吸引力只限於購物天堂而已,什麼美食之都根本就超出了他們的想像力。在血拼者的眼中,大商場內「美食廣場」一頓十五至三十分鐘的套餐已經十分奢侈。

    莫怪食店負責人短視,當你發現,你用心細作食材所賺的竟不及隔壁一味夠快的那廝,退一萬步只求掌聲也收不到,你的心會在想什麼?

    而當旺區名店老舖也走上快餐化的絕路,環頭環尾錙銖必較的小舖面對各項困難又怎能獨善其身?

    各位朋友,你還記得上次吃到對味的魚腩粥,或燒味飯是什麼時候嗎?

    之三

    上星期,阿花在港鐵看見一個有趣的畫面。

    一對洋人母子在港鐵上練習普通話。可愛的小男孩,鏗鏘的朗讀聲,引起了乘客的關注。

    及後,兩位婆婆上車,洋人母親和另一港人讓座,而小男孩則坐在兩位婆婆中間。

    小男孩以流利普通話向婆婆問好,只懂廣東話的婆婆則笑瞇瞇的猛讚男孩「好乖好聽話」。

    眾人雞同鴨講了數個站,洋人母子下車,臨走前一記飛吻,俘虜了全車乘客。

    當阿花和我談及這件事時,我只能羨慕不已。事關我最近最深刻的港鐵故事,是在美孚站連續被兩架手推車輾過,而我當時的心只想效法戰狼300的尼奧雷達王,一腳將他踢落路軌,然後大叫:「This is Hong Kong!!」

    之四

    老讀者可能以為我變了,事關在年多前,我才寫過不要當HATE CRIME的幫凶如何在蝗禍中自處

    事隔不過一年多,為何突然滿腹牢騷?

    首先,我必須承認,生活上的更多接觸,令我有更多反思。

    舉一個例子,我曾經看見一個國內爸爸,在狹小的大有商場男洗手間內,抱著他的女兒在洗手盤上撒尿。

    當我正想開口時,他一臉歉意的跟我說「對不起對不起」「小孩憋不住」,還不停試圖用水洗那全場唯一一個洗手盤。

    我承認,當時的我,甚至今天想起此事的我,真的十分矛盾。

    尤其當我步出洗手間,看到他們一家三口大包小包開開心心的在購物之時。

    而在矛盾之中,我一直苦思問題源頭及出路--到底應該接納包容,還是「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透過教育反過來影響他們?抑或應該一如近年急速膨漲的某些「本土派人士」觀點,一律以勇武待之?

    老實說,目前我仍未想到最佳答案,但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特區政府的長期不作為,正是禍端之一,而顧全大陸的梁振英上台,更令問題日趨惡化。

    之五

    中港矛盾,國教風波和政改爭拗,凡此種種,都是同一回事。

    早年在如何管治難以管治的地方已經言明,坊間此有關論調的學者高人亦多,可惜在上位者往往不明白忠言逆耳之意義。

    當蛋頭學者也被迫離開,一幅老土之極的「雞蛋對高牆」圖,自然高高懸起。

    高牆一方,為保位置,自是動彈不得。可惜的是,雞蛋一方,面對牆內極其龐大又邪惡的歹角,及其嘍囉,竟吵翻了天。

    這正好說明香港人之該死!

    回應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之所以仍未被滅絕,正是因為當中有人具有主角意識,但問題是,當大家也想當主角,衝突自所難免。

    也許你見過熱血漫畫中的主角們有不同立場,甚至互相爭執,但大前提是,主角們最終還是能夠冰釋前嫌,以抗敵為重。

    有人形容民眾運動是元氣玉,(註:鄙人在2005年<帝國.和平.戰>一文http://tommyjonk.xanga.com/409050174/item/ 亦曾用過這比喻),於是問題便來了--到底該由誰使出元氣玉?

    香港是福地,因為每年六四七一,我們又可以聚集在一起成為元氣玉。反國教的故事,更告訴我們,香港人的能量可以有多大。

    然而,善集元氣玉,卻不懂使用,正是香港社會慢性死亡的成因之一。

    傳統泛民不可信,迂腐學者太窮酸,新晉本土又是否有能力取而代之?事實上,他們當中有人論述完備,有人口舌便給,有人動員力強,但為何他們卻一直無法打動更多人?單是傳媒、民主、建制同時打壓的說法,又是否可以解釋一切?

    小結:

    身為香港人,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做?

    這個問題,和那嘩眾取寵的標題一樣,看似灰暗,其實不然。

    不爭的事實是,在目前的情勢下,我們唯一可以做的,還是自力救濟!為了阻慢死亡的速度,我們必須保持活力,繼續上街發聲!!!

    如果我們連這樣簡單的也做不到,我們的死,又與人何尤?

  • [三師短打] 斯諾登/求愛大作戰

    [三師短打] 斯諾登/求愛大作戰

    1.不評論個別事件的技巧

    2.斯諾登事件觀察

    3.邊鬧邊睇《求愛大作戰》

    (求愛大作戰截圖來自http://kenshin.hk)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六四廿四.新答客問

    六四廿四.新答客問

    1. 明知政府獨裁黑暗有軍隊有槍,手無寸鐵的學生仍不知死字筆順離開現場,不是找死嗎?

    答:

    簡單的一句,如果去年反國教集會,或年年如是的七一,香港警方竟以實彈清場,你事前,想像得到嗎?事實是,中共棄公安武警橡膠子彈水炮催淚彈不用,竟出動坦克衝鋒槍達姆子彈,任何稍有人性的人也想像不到。

    或曰,軍隊早已入城,戒嚴令已出,軍方出手早有先兆,學生仍堅守陣地,絕對要為死傷者負責。

    學生也許太天真太傻,以為人民軍隊真的不殺人民,但無論如何,罪咎必然是屬於決定動用武力的人。

    早前示威女學生遭警方非禮一事,坊間的巷議,竟有不少是針對受害者的(曾智華的插水論就是當中的佼佼者!),連帶上述的一類疑問,正好反映了社會有奴化的傾向!當中最令人痛心的,就是當中竟然包括不少年輕人。

    踏著全國最自由土地的人竟自願放棄思想和自我走向地獄之門奴隸之路,這才是真正絕望。

    2.中國政府最怕的不是維園有成千累萬的人,他們更害怕的是我們都不悼六四--因為這才反映了香港人的離心!更何況,老派泛民多年來一直不思進取,近年更不時販民,再去維園豈不是助紂為虐?

    答:

    歐美國家不時也有一些聲援其他國家民主運動的示威,難道他們都愛上了該國?正正是因為我們都是深受普世價值影響的一群,我們才不會亦不能對一個屠夫政權的獸行視若無睹。相比起國內盛行的「殺二萬人換二十年和平」一類謬論,特重人文精神道德意義不正是本土派經常念茲在茲的所謂中港區隔嗎?

    再簡單的回應一下有關泛民積弱領導無方的爭論,除非大家真的認為港人不應六四,否則各有各做的策略不是較勸人不要出席集會的說法更合理嗎?

    3. 六四已過多年,今天國內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溫飽,陳年舊事何需多談?

    答:

    也許李旺陽的死無法感動你,那小悅悅的死又如何呢?汶川豆腐渣呢?三鹿奶粉大頭B呢?即使共產黨對人民生活真的有一定正面影響,但不爭的事實是,自六四後,屠夫政權一直沒有打算收起他們的狐狸尾巴和獠牙。

    更重要的是,即使目前我們可以仗倚基本法大談一國兩制,但不過二零四七以後,我們以為金剛不壞的中港區隔便宣告自動失效。

    每年一次燃起燭光,除了悼念以外,更可讓港人趁機集結微弱的力量,並提醒自己不要因為生活迫人而忘記做人的宗旨與方向。

    事實上,一年一度的燭光,對於我們的下一代,或自由行的陸客,均是上佳的教育場所!

    後記:

    不知各位同工有沒有遇上上述一類問題,如果閣下以為以上答案不夠好,歡迎指教。

    延伸收看及閱讀:

    重溫三師會:六四

    [三師會] 愛國愛民,香港精神?

    六四是一場爭戰

    六四廿二周年晚會的田野雜記

    一切從疑問開始

    紅旗下的蛋

    良心的呼喚

  • 留住誰的勝家

    留住誰的勝家

    前言:

    「虧你這班怪叔叔+OLD嬋還在想當年扮集體回憶!你們習慣對著文字牆自我安慰是你們的事,我真的接受不了一個沒有LIKE button,不可以即時up相又不可以改圖的APP囉!」

    勝家(XANGA)本來就是潮童的地頭,當人人也可以在影相時加FILTER扮有MOOD的時候,當人人也只習慣寫/看一百四十個字以下含粗口的疑似新詩的時候,當連學校八股老師也認為火星文不再潮的時候,勝家之死,還有懸念?

    正文:

    閱讀本文時,請務必聆聽以下音樂...

    之一

    我們這裡的每一個人,大概早已料到有此一天。

    事實上,能夠堅持書寫到今天的每一個人,又怎會不知道自己是異類?

    從銳減的pageview數字當中,大概我們會得到一個極為廉價的結論:只因讀者們放棄了文字!!

    他們寧願看圖,不說話,連死了人也只會留下RIP三個英文字!他們都是低頭族,他們只管看YOUTUBE片和打怪,就算我們如何妙筆生花,也敵不過便宜的上網月費和高速的流動通訊裝置...

    無容置疑,這就是我們所渴求的網絡速度!

    於是,我們極速的在幾年內經歷了上世紀人類溝通史的發展進程。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文字圖畫聲音影像多媒體結合,我們短暫的網絡生命歷經了一次輪迴。

    目前我們的處境大約是:在奈何橋前,我們少不免要回顧一下卑微而短促的一生。當然,更多人會擔心呷了那一口孟婆湯過後,我們到底何去何從。

    之二

    既然是例行公事,在情在理,我想還是應該做一做。

    是的,如你們所料,這裡真的滿戴記憶,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轉工劈腿結婚生仔死人塌樓發達破產革命被捕,我們的青春如何流逝,我們的愛人怎樣離場,大致上,你想到的,我也在勝家的世界見證過。

    在勝家的小圈子裡,我們有人找到了目標,也有人失去過方向。我們互相扶持,也黨同伐異,即如大家所鍾愛的FB,或現實世界沒有兩樣。

    當中唯一可能出現的最大分別,不在技術層面,而在心態之別。寫BLOG的人,即使只寫潮文,或多或少,也會較用心建構自家的品牌--由網名的選擇到文字的風格,所呈現的絕非偶然!

    當然,你也可以輕易的以分身經營另一個FB/ Twitter/ Instagram,但正是這種輕而易舉唾手可得,令勝家的文字牆顯得更具分量!

    之三

    近月,新興網媒湧現。如同腐敗的皇朝忽爾聘任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宰相,對不少人而言,這不啻是一個新的希望。

    但對於一個研習歷史的人而言,一切的所謂希望,如同歷代的所謂中興局面一樣,不過是另一次失望或下坡的開始而已。

    正當我們當中有人還以為博客(Blogging)仍未完成其歷史使命,文字仍有價值之時,只要我們擦亮雙眼,便會發現,外國或本地正規主流媒體的攝影師職位正被削減--這意味著記者不可以單單顧及文字,必須要懂得平衡文字與多媒體的不同需要。

    你可能以為,我又不是什麼美容或美食博客,不過是我手寫的心而已,圖與不圖有何相干?假如Infographic你未聽過,截圖或改圖你一定見過了吧!

    在這個有圖方有真相的年代,你會發現,曾令你自信滿滿的文字不過是圖或片的裝飾符號!

    更殘酷的事實是,我們親愛的讀者並不打算完全的放棄文字這種表達思想邏輯或情感的有效工具--他們只不過認定圖或片才是表情達意的靈魂,而文字只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工具而已。

    最叫人不爽的是,連寫字的人本身,也傾向自我矮化--那些千人轉發萬人讚好的所謂文字新人王,扣除粗口咒語和口號外,其文字還剩下多少養分和洞見?

    之四

    與其擔心眼前路,不如多想身後身。當作贖回多年來一直當Free Rider的罪孽,或多買一期金多寶換個希望也好,我已響應畸大的呼籲上網繳費。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熱愛文字的人,我仍然打算繼續以文字為主的創作方向,直至有一天網絡不可以再上傳文字為止。當然,為了安全起見,我會馬上展開文字移民工程。至於Mirror site該放在哪兒,歡迎大家給我意見。

    更重要的是,我在此呼籲各位曾受勝家影響的舊雨新知,不論勝家最終會否結業,請繼續支持一些仍然願意和堅持以具水準的文字會友的寫手! (當然包括小弟!)

    畢竟絕大部分博客並非受薪,而他們之所以仍然願意在百忙中寫字,所求的不過是一句回應兩隻拇指而已!

    在這個呃like如此方便的社交網絡時代,這樣的要求絕非過份,對不?

  • 醉公明記

        醉公明記

    圍港皆貪也。其北方諸省,貪風尤烈,望之不似人君者,各省市領導也。日貪六七億,眾聞其官威而懼,並進出於兩會之間者,人大政協也。峰回路轉,有營內鬥互噬者,建制派也。作孽者誰?西環也。防歪風該為誰?老廉也。其前一哥,與陸客常飲於宴,千杯不醉,而年薪(賬面)又最高,故眾號曰醉公也。醉公之不在酒,在乎兩會之間也。兩會之樂,得之心而成之酒也

      今狼出而豬死土共歸而行會散晦明變化者,朝暮之港聞也。東窗事發而「聽香」佳人少而煩,陰謀多,最終水落而石出者,行會也。孰料醉公亦遭查。想當初每天朝而往西環,暮而燉當歸,四時之禮不同,自忖一生無窮也。

      昔日醉公築仕途,今天行會無故休於眾前,眾皆呼,無人應。京官提攜,往來而不絕者,上位之正途也。沿港而宴,食水深而自肥;廉署購酒,酒香而冽,山珍海錯,雜然而前陳者,公帑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猜者中造王者勝,觥籌交錯,衆賓歡也。蒼顔白髮,每每參與其中者,醉公也。

      已而夕陽在政府山,人影散亂,醉公中箭而賓客閃也。立會陰翳鳴聲上下,醉公去而禽獸樂也。然而禽獸只知宴席之樂,而不知買官之樂;眾知買官之樂,而不知特權之樂其樂也。醉能與京官同樂,醒能帶人遊園者,醉公也。醉公謂誰?廉記湯顯明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醉翁亭記                        作者: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歼,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潟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次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蓛,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