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5, 2013

  • 舌尖上的通識

    舌尖上的通識

    各位同學,你有沒有想過,飲食其實是很好的通識學習課題?

    舉例說,你知道你們放進口中食物的來歷嗎?
    那件看似新鮮無比的三文魚刺身,其真正死亡日期和被肢解的地點,你知道嗎?其屍身的運送路線和當中的製作過程,不啻是全球化的好題材嗎?
     (提提你:北歐的挪威是三文魚最大養殖地,日本是亞洲最重要的魚類批發及轉運市場,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加工廠」。)
    同樣道理,當我們開始思索眼前的瓜果菜肉來源,自會發現當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以早前鬧得滿城風雨的牛肉問題為例,習慣閱報的你可能很快便指出內地活牛在市場壟斷上所衍生的種種問題,但既然超級市場內已有來自澳洲、美國、日本、巴西等地的冷藏牛肉甚至冰鮮牛肉售賣,為何部份市民仍不願意購買有關產品?當中涉及價格問題,還是質素問題?抑或還有其他因素?
    ( 提提你:請留意中國人食用牛肉的方式與西方人的分別,再到超市和街市觀察及比較兩者在宰牛及分類方式上之分別。必要時,甚至可以問問媽媽。)
    新鮮食物已有這麼多的學問,成份更複雜的加工食品自然有更多可供研究的地方。就以大家平日經常食用的沙甸魚罐頭為例,你大概會以為超市內不同牌子的產品來自不同地區,而事實上,根據罐上的生產地標示,它們的加工地亦應該是相關國家,否則便可能違反不同國家在食品標籤方面的法例。但如果我告訴你,全球超過九成的沙甸魚都源自北非小國摩洛哥,你又有何感想?
    在全球化的大旗下,上述故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及分析能力的通識學生,只要你願意花費心力,隨手拿起一個漢堡包或一件糕點,也可以找到值得探究的議題。更何況我們身處的香港,正是世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貨物轉口港,而香港食品市場的多元化,也絕不遜於任何一個國際大都會。
    更重要是,除了全球化問題外,我們還可以透過觀察和分析本地人的飲食習慣及文化,作為進深研究之切入點;舉例說,透過分析食物流動、販賣方式及廚餘處理問題,便可理解香港在處理廢物時經常遇到的結構性問題。同理,透過分析同一類食物在不同地區售價不一的獨特現象,則可以進一步了解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問題的源頭。如近年熱議的中港矛盾問題,我們亦可以利用點算遊客區內食店的數目及開業年數,來進行分析,甚至以街訪形式蒐集途人對有關議題的想法,藉此了解港人對推行多年的自由行經濟之意見。
    小結:
    也許很多人會以為通識難學的原因是漫無邊際,但其實換個角度看,自由度高、內容生活化,不正是這一科最有趣之處嗎?
    正如Steve Jobs所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就讓我們在暑假這個較輕鬆的日子,好好地享受舌尖上的通識吧!

    原載於: http://www.liberalstudies.tv/blog/ls_blog.php?mode=showThread&id=1596&mother_id=642

Comments (1)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